早上八点,蔡达锋教授准时来到格致楼三楼西侧角落的实验室,开始他一天的研究工作。虽然已经退休,但他近四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习惯从未改变。1984年,大学刚毕业的蔡达锋来到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后来,他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回到内江师范学院任教。从内江师专到内江师范学院,从桐梓坝校区到高桥新校区,从物理系到物电学院,从物理教师到学院院长,蔡教授的每一步都烙下了深深的内师印记。他见证了学校升本建院和申硕建大,见证了物电学院从初创到壮大,见证了学生从青涩到成长,他的一腔赤诚和奋斗在这片火热土地上闪耀着青春的光芒。
教书育人传大爱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蔡教授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他坚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他说,“一个老师如果只能把课上好,那只是达到了合格,一个优秀的老师,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和命运的。”一个好老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激励、鼓舞学生,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蔡达锋老师把做一名好教师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坚持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赢得了师生的信任和尊敬。蔡教授从教40年,先后承担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这些课程深奥难懂,但他却总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如今,他的学生犹如星辰撒落祖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闪光发热。一名优秀校友曾深情地说:“是蔡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这名校友在本科求学期间,因家庭贫困差点退学,是蔡教授悉心劝导,细心关怀,尽心帮助,让他坚持了下来,之后一路读到硕士、博士,后来进入一所高校,成为三尺讲台上和蔡教授一样的人。是蔡老师以爱的心灵之光照亮了他人生道路上那段黯淡和迷茫。
赤子丹心筑基业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蔡教授在学校初创时期的艰苦岁月里来到学校工作。当时,内师还只是“内江师专”,物理系是仅有的三个专科的专业。在艰苦的环境中,蔡教授和同事们一起奋战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一线。蔡教授回忆起刚来内师的景象时说:“那时学校还比较贫苦,但是却充满希望”。1997年,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层次,提出了“升本建院”的目标。为完成学校的目标,做好迎评准备工作,时任物电系副书记的蔡教授带领全系教职工克服困难,奋发图强。历时三年,终于迎来“建院”奋战告捷。
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蔡教授回到物电学院担任院长。当时,学校正值“升本”之初,学院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单一,教学和实验设施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他又一次迎难而上,积极吸纳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探索新路径,优化师资队伍、开办新专业、完善教学实验设施。在他的带领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一个个新专业应运而生。“物电学院”壮大为“工程技术学院”,为实现学校实践学科工科转型的目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6年,他提出根据专业重组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分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他再次担任物电学院院长。他为学院发展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作风和精神令人钦佩和感动。
潜心学术创一流
何为物理?万物之理。在蔡教授的眼里,物理学是一门迷人的学科。九天揽月、地球环游、蛟龙入海都离不开物理。正是怀着对物理学的热爱,蔡教授潜心学术,刻苦钻研。他参加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预研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资助课题、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他获得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基金二等奖和内江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物理权威期刊上。他始终不计名利、宽厚待人,即使退休,仍放不下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对新教师的培养,笔耕不辍,悉心帮带,毫不懈怠。他用自己的学术和职业生涯诠释了专注和热爱的真谛。
谈到党的二十大,蔡教授深有感触,他说党的二十大指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发展战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舞台。蔡教授感慨地说:“从发现电子到人类进入微电子科技时代,再到如今我国的5G技术,每一步都离不开物理的支撑,从长征一号到神舟十六号,每一步都少不了物理的支持。几十年来,我国在物理方面成就显赫,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但要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仍需我辈物理人为之奋斗、拼搏。我国现状顶端技术世界一流,但中高端技术仍需从国外进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他希望青年学子们:立足国家发展需要,放眼世界科技前沿,勇担时代使命,以切实的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为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吴冬琼 曾信林;指导老师:彭全 陈润瑶 张文 王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