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六十年 工作六十年
——记爱校如家的刘襄笃
万学仁
1956年9月,刘襄笃从资中县团委调内江专科学校,任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直到1962年学校停办。1963年调内江教育行干校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1978年任内江师专校办主任、工会主席、副校级调研员。1991年退休成天还是忙忙碌碌,继续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和工作。同事们都说他是爱校如家,爱校如命。下面是他建校60年中所做的好事实事。
一、加强思想工作 学校稳步发展
1956年成立内江专科学校,学生900多名,教职员工100多人,机构设置较少,从校长到各部门各教学科的领导都是副职。刘襄笃在内江专科学校任党总支青年委员、团委副书记,分管团委、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和全部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及日常管理。当时劳动多,政治运动频繁,思想工作难度大。
1、肃反、反右、反右倾和调整压缩学生
1956年根据上级的部署,在师生中先后开展肃反、反右、反右倾等运动,伤害了部分师生。劳动多:大炼钢铁、支援农村“三秋”,这些劳动干扰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工作。学校领导排出了部分干扰,采用见缝插针补课,保证了教学质量。
1957年国家高教发展成马鞍形,省里指示,1956年各地区招收的专科学生要压缩,农村的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原是小学教师的回原学校教书,工资待遇也没有因读了一年大学有所提高。其中农村的学生怨气很大,教师对他们也报同情,但无能为力。由于工作到家,虽有不满也回到了家乡安心劳动,保持学校稳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落实政策才补发大专文凭,工资按大专待遇,农村学生安排工作。当时平反冤假错案,补发毕业证书的人很多,他们远道回校,只认识刘襄笃和罗淑。刘、罗二人主动到市档案馆帮他们查找档案,为他们寻找当事人写出证明。刘与校长张世定到教育厅请示,对1957年提前毕业分配的学生补发毕业证,教育厅领导同意补发,及时解决了他们的政治待遇和学历。
2、师专停办,在校生全部回家
在大跃进的年代,国家经济急躁冒进,政治上极左,阶级斗争扩大化,全国各行各业受到极大影响。1961年3月,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6月,四川高教局提出《关于进一步调整我省高等教育和精减教职工的意见》,决定全省对1958年新办高校一律停办,内江专科学校属于停办之列,被撤销了。
当时,团委在党总支领导下,负责做学生精减压缩工作。1961年,动员了203名学生回农村劳动。1962年动员了毕业生中的师范生106名到安岳任小学教师。工科毕业生76名到工业战线工作。农科学生101名和其他在校生206名动员回农村。其余城镇学生由内江地区有关部门安排工作。特别是动员农科学生回农村非常困难,他们是农业中等专科学校毕业的优秀生,政府保送他们到大学学习,让他们今后成为高级的农业技术人才。再加上与他们同年级毕业的应届中专生分配了工作,而这些成绩好的升入大专深造的学生却要回农村,实在不合理。这种现象使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思想都不通。回农村的学生临走时十分痛苦。
由于加强了思想工作,虽有怨气,下放的学生还是服从了安排,没有到省、市政府门前静坐、请愿等。后来学校得到了省、市的表扬。刘工作突出,1960年评为学校先进,出席内江专区群英会,并获奖状。
二、开荒种地,改善师生员工生活
1959至1961年,当时面临国家政治上的极左、经济上冒进以及部分省、地的自然灾害,粮食危机形势严峻。师生每月粮食供应减少,教师19斤,学生25斤,副食品供应缺乏,而且出现了营养不良,少数人患了肿病。
建校时,政府给内江专科学校划拨了120多亩基建地,除了已建的教学、生活用房和运动场用地外,还有空地20多亩。刘襄笃眼见到师生生活的困难,在党总支会上提出“开荒种地实行生产自救”的建议,领导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农场和养殖场总指挥,生物科的老师为技术指导。他将土地划给各教学系(科)的班级,分片包干,种植红苕和蔬菜;另外还办了养殖场,喂有猪、鸡、鸭、兔等,弥补了当时供应之不足,渡过了难关。几十年后,那几届毕业的学生和老师在写回忆录和文章时,还大力赞赏当年“开荒种地,生产自救,共渡难关”的情景。
三、为学校建设发展 扩大校园面积
退休前,评为优秀工会干部,1984年,参加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师和职工的暑期交流活动。退休后,他一直从事老龄工作,担任内江师专(现内江师院)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名誉会长。2000年12月,学院成立“关工委”,刘被确定为“关工委”成员。2002年评为内江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5年,被省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校老干部先进个人。2008年被学校评为教育部评估中的先进个人,多次评为内江师院优秀共产党员。他除了为老教师办事外,还为学校做了几件好事。
2000年8月,学院由原来内江师专、内江教育学院和内江艺体师范合并升本建院,计划办万人大学。当时全院有4000多学生,要办成万人大学,土地、校舍成了制约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977年7月师院邻居四川统计校开始搬迁到成都龙泉,拟将内江校园土地、校舍全部出售。统计校校园面积占地160多亩,校舍近5万平方米,有200多套教工住房,近3000多规模的学生宿舍、教室、运动场地、图书馆等,而且水电设施齐全,树木成荫,与师院毗邻,只要稍加改造,就是一个整体校园。刘襄笃老师向全部师院领导班子成员反映这一信息,建议购买。领导反复研究后打算购买,开始筹划,但未向川统校表明意向。
2001年初,成都某单位听说统计校要出售校舍和土地,主动到统计校联系,谈好了价格,草拟了协议,要求及时签协议。刘襄笃得知此信息后,马不停蹄地向学院领导班子主要成员作了汇报,希望他们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学院领导班子也很着急,很快开会形成共识。书记彭家理和院长刘美驹请刘襄笃老师马上去川统校联系,说明师院决心购买,并请他们安排时间协商。他及时去川统校,找刘全一同去该校书记钟沛然(师院校友)家联系。钟沛然说:“你来得正及时。我校校长已去成都,准备签约。”他马上电话通知校长,明天回内江,与师院领导商谈。他们的领导班子乐意将校园转让师院。第二天,刘襄笃陪同书记、院长去川统校,与该校全体领导会谈,并及时谈妥。学院领导多次表扬刘襄笃,肯定他为学院发展作了贡献。
四、将内江师院和桐梓坝办学的历史上溯到450年前
一次他在一本书里查到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副相)赵贞吉(赵大洲)450年前曾在桐梓坝办学,设立狮山学馆。从此以后,桐梓坝一直成为文化区,两所百年老校,国家统计局的直属中专和内江的高等院校皆建在此。因此桐梓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称为成渝地区的文化三坝。在他的建议下,学校修复了赵贞吉“狮山学馆”遗址,树立了赵贞吉的塑像,在遗址附近新建了“文渊园”。这不仅为内江增添了一处新的历史人文景观,提升内江师院的声望,而且将鼓励内江师院师生学习继承赵贞吉的教育思想,宏扬他诲人不倦的精神。
赵贞吉是一个政治家、哲学家、诗人,生前他与杨升庵、任少海、熊南沙并称“蜀中四大家”,一些学者写了不少的论文,在报刊杂志和文史资料上发表,内江师院和内江市政协、内江佛教协会举办了“纪念赵贞吉诞辰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但是说他是明代内江杰出的教育家还没有人研究过,这是一个新的论题。刘襄笃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不辞辛苦到内江市、区政协资料室和图书馆查找、收集有关赵贞吉的资料,阅读《赵贞吉诗文集注》和学者们研究赵贞吉的论文、年谱等,并与其他退休教师一起,从赵贞吉的诗文集里寻找有关赵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以及对内江和桐梓坝文化教育的影响,与万学仁合写了《赵贞吉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见《西部教育研究》2014.2,10—13页)。因此,在学校他是发现赵贞吉在桐梓坝办教育的第一人,是考证赵贞吉教育史的第一人,是发表赵贞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文章的第一人,把内江师院和桐梓坝办学的历史上溯到450年前。
刘襄笃任校办主任时,对校园绿化一向关心,经常与学校负责绿化的人讨论规划,反复研究,征求意见。退休后他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往情深,寻找学校的历史渊源,经常翻阅历史资料,查找与内江和桐梓坝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然后给学校领导提建议。
在离退休工作处的领导下,成立了退休人员校园文化小组,刘襄笃具体负责。2012年12月评估专家对我校校园绿化和校园文化结合的特色和环境育人,评为四川省高校园林式校园先进单位。现在又为我校申报全国高校园林式校园献余热。
五、接待校友,宣传师院,做校友的联络员
刘襄笃是1956年第一批参加内江师专建校的元老,一直住在慕υ骸D诮υ航ⅰ⒎⒄沟睦罚乔桌摺⒉斡虢ㄉ枵撸蠹页扑鞘υ盒J返幕钭值浠蚧罨K诵荩?991年)之前,师专、师院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与他有过接触,特别是停办(1962年)前和80年代初期的毕业生,回母校时能见到的老教师寥寥无几。校友们回母校聚会时,一般都先找他和罗淑老师联系,他俩与老校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校友们为母校植纪念树、送书画、立感恩碑、建名人塑像等,每件事都是他亲自参加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筹办的。
有数学科1960届毕业生、物理62届毕业生、化学科1960、1961届毕业生、中文系1977级校友曹征海、数学科1960届毕业生张工永、美术专业毕业生吴勇等。
六、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在离退休处支持下,他与几位退休教师参加了以王希尧为首的“内江师院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组,其名称是《高等院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结构的探讨》,研究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质量问题,教学模式创新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完善和深化内江师院育人模式的研究,推动育人模式的改革。”在研究中,课题组发表了几篇论文,有“人本教育”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王希尧,中央教科所《教学研究》2013.),《对我校育人模式改革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刘襄笃,《西部教育研究》2012.2),《201部首的名称及信息代码探讨》(万学仁,《内江师院学报》2012.3)。该课题已结题,被学校采纳,学校重新组织人员以内江师院的名义,向教育部申报国家级的科研课题。学校《育人模式改革与创新》纵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其次,刘襄笃还参加退休教师陈涛、肖体仁、甘光地、万学仁等的校园文化研究课题组,研究内江师院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提供参考。如苌弘碑及景点的修建,校内景点和每条道路的命名等,他都是积极参与者,并有论文发表。
七、学习时事,建言献策,笔耕不停
刘襄笃一贯关心时事,看报、看新闻联播从不间断,重要社论和文件及时保存。2011年,学校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他是离退休代表队的成员之一,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80岁),该代表队最后获得优秀,他的笔试成绩也是优秀。
他经常为学院的稳定、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他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协助学院党政落实我院离退休人员两个待遇的政策。后来,凡是上级有规定的待遇,学院都能兑现,而且在共享学院改革开放的成果方面,离退休人员的补贴也有较大的提高。
他是一个笔耕不停的人,不仅向学院领导写提案、写资料,还在报刊上写文章。他发表的文章有:《川北行》(《内江师院报》2003.3.30),《夕阳朝晖》(《内江日报》2006.10.29),《我是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沧桑的见证人》获二等奖(《庆祖国六十华诞》2009年10月),《实现“中国梦”有我们离退休人员的正能量》获三等奖(《“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集》2010年7月),《可喜可贺学院发展变化的成就》(与罗淑老师合写,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夕阳情怀》2011年6月),《对我校育人模式改革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西部教育研究》2012.2),2015年国庆节接受内江市电视台专访,谈了建国以来内江的巨变并播送,而且发表了《我亲历内江的巨变》。
四川省电视台原副台长、现任四川省影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原内江专科学校党委委员、校办主任)奉孝芬同志对他的评价是:“刘襄笃同志一生献给内江师范教育,他是一个爱校如家,视校如命的人;他是学校建设参与者开创者之一的实干家;是位闲不住的人。”
20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