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语: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离退休党总支、工作处专门搭建了这个《老有所为特刊》,反映我校一大批老知识分子离岗不离志,退休仍然壮心不已,老有所为,与时俱进。在自己的专业和研究领域,频添高质量成果,在金黄色的秋阳足迹里,为旺盛的生命再画上一道年轮。他们真是老犹智慧、老有风格、老显高尚情怀,把人生的黄金之秋经营得如此写意,把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像散文诗一样令人赞叹。本期特刊发“敢比肩文化底蕴浓厚的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的内江桐梓坝土生土长的文学教授——肖体仁”的故事。
离退休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阅读不止 笔耕不辍 亦师亦友的儒雅退休生活
——专访退休教师肖体仁教授
【人物档案】
肖体仁,男,1949年9月生,四川简阳人。内江师院文学院教授。1980年毕业于内江师专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先后在华东师大、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学习,后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1980年9育人至今一直在内江师院文学院任教。主要讲授《文学概论》《美学》《散文创作研究》《诗歌》等课程。2006年9月荣获“内江师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7年9月荣获“2006—2007年度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退休,退休后仍被文学院返聘从上讲台。主要研究方向为:诗歌理论及诗歌美学,独立承担了省级重点项目《诗歌形式美学》专著,2005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2007年1月荣获内江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加编撰由巴蜀书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书——《巴蜀文化大典》及《内江百科全书》两部著作。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南师大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教材4部,撰稿字数达20万字。在《四川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重庆大学学报》《写作》《新闻界》《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当代文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教师生涯,从容课堂
“对一个老师而言,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肖体仁老师如是说道。至2012年9月,肖老师已经在内江师范学院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了36年,这个鹤发鬓白的老人,用他那双充满智慧的双眼深情地凝视着这片土地。

专心学习的肖体仁教授
无论是写作课还是诗歌美学课,只要是他的课堂上,你都难以发现绚丽的PPT,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据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学生肖明国回忆:“左手拿着一本发黄且起了一些褶皱的本子,右手提着一杯水,水里没有任何茶叶。上了讲台,往凳子上一坐,慢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眼镜盒,再安安静静地戴上,抬头环顾了一下四周,一句‘我跟大家讲诗歌美学’就成了简单的开课仪式。”就是这种平淡如水的姿态,让学生与他之间少了点距离,多了份亲切,每当他讲到兴奋之处,把眼镜一摘,在黑板上板书几个大字,转身时一定是嘴角上扬着的,学生们也容易受到感染,一节课的氛围十分融洽,直到下课铃声打断这种氛围。

肖体仁的藏书屋
肖体仁老师的课堂从来都是最轻松的,理论或许枯燥,但事例从来都最贴近生活。身边人身边事,常观察常收获,这是学生们从他的课堂里学到的最多的一点。作为唯一两次获得内江师范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的他,常以幽默风趣而闻名。他曾在2017年6月的“孙自筠文学奖”颁奖仪式上作为评委老师发言道:“大学生喜爱文学仅是一种‘暗恋’,只有投身文学创作才是热爱。让文学之光照耀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因文学而更加美好。”这种幽默从来不是刻意而为的,而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沉淀出的对生活睿智的解读。

身在书海中的肖体仁
我们常把“因才施教”四字挂在嘴边,但也有许多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但肖体仁老师从不这样说,他认为永远都没有不好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他看来,要教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所想所感,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于是就需要去接触学生常接触的,比如网络,亦或是新兴的交流工具。在这个网络发达、资讯横流的时代,学生们的思维越加活跃,个性也越加鲜明,甚至在很多问题上都可以以“学生为师”,因此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适应学生发展,从而教授给学生更多适用的知识。

肖体仁珍藏的女儿照片都拿着书
亦师亦友,儒雅可爱

正在读书的肖体仁
退休后的肖体仁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却从未放弃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当跳脱室内课堂这样固定的环境之后,好像生活里处处都可以成为讲台了。

取拿书籍的肖体仁
作为一名不愿落后时代潮流的老教师,肖体仁紧随大众步伐,替换上了功能多样的智能手机,学会使用微信后,更是发现了新世界一样。不久之后,他的微信列表里的好友越来越多,有同知好友,有关系亲密的学生,还有部分慕名而来的其他专业的同学等等。这时,朋友圈就成了新的交流阵地。偶尔外出走走,采采风,写写诗,然后发在朋友圈里,你来评一句,我来改个词,互相交流分享,如此这般,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情味的诗歌就初具雏形了。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对于其他好友朋友圈里的作品,他也品一品再评一评,这对热爱写作的同学来说可算是福利大放送了,尤其是其他专业的文学爱好者,原本“一对多”的课堂,此时却成了“一对一”的“补课”,肖老师的热心点评,更加激励了他们创作。当思维与思维碰撞,当热情与创造结合,往往能够得到我们意料之外的结果。于无形中种下因,于有形里结出果,肖体仁老师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和肯定
但凡与肖体仁老师交往过的学生都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在他的身上,总是有一种吸引着自己不断向他靠近的力量,愈是交往得多,这感觉愈是明显。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5级的学生孙扬有幸在沱江边偶遇肖体仁老师。据他回忆,那天傍晚一群人沱江散步,一路走走聊聊,偶尔还拍拍风景。偶遇肖老师时,他也在拍照。于是肖老师饶有兴趣地和众人“比赛”起来,这个构图挺不错,那个取景还不够好,互相对照之后,他还是觉得自己的作品最好,大家都被这一具有童心的行为感染了,不约而同笑了。对于第一次见面的孙扬来说,肖体仁老师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像武侠小说里“老顽童”一般的人物,他很容易就在不经意间点拨一下你,用他智慧又不失幽默的品格带给身边人以欢乐。

教书育人得到学校鼓励
对于那些相处更多的同学来说,肖体仁老师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除了在专业上的指导外,他也一直关心着学生的生活状况,是以他的学生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感情上有疑惑时,大多都会向他倾诉,寻求解答。长者之所以为长者,必有其长于众人的见解,高于常人的格局。也许是其温柔敦厚使然,他不仅是个好的倾听者,更是一个好的引导者,许多学生也因此受益良多。
阅读不止,笔耕不辍
对于文学院甚至其他理工科专业的爱好文学或写作的同学来说,肖老师总是“闻名大于见面”的,他就像那传说里的人,只存在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在“传说”里,肖老喜欢写诗、喜欢读书、喜欢和年轻学子交流,当然,最让大家好奇的是,他还喜欢淘书。听说,每逢周末,天气好时,你很容易在甘泉寺那边发现肖体仁老师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旧书摊前,逛一逛,看一看,碰到感兴趣的书就翻一翻,要是能逢上合适的书啊,那就更好不过,把它带回家,那这一天也算有不小的收获了。淘书,这是他一直以来都有的习惯,这不仅仅是闲逛,更是一种随遇而安,不骄矜,不急躁的生活态度。退休后,更多的闲暇时间,更是为这份难得的生活情趣增添了不少空间。

出版的专著
淘书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藏书的数量。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肖体仁不可避免的也有收藏书籍的爱好。关于他读书的故事,引起了《内江日报》的关注,并于2015年9月2日刊文《 护书、读书、买书、藏书:不读书怎知读书之乐? ——肖体仁读书的故事》。肖体仁总说:“读书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行。”

别致优雅的创作空间
在他那个二十余平米的书房里,四面墙的双层大书柜里静静地摆放着他珍藏了数十年的书籍,从特殊时期到如今,这些书都始终陪伴着他。书籍对他而言,就是精神食粮。在他看来,看书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看书不能能让人心情愉悦,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于是他向同学们建议道:“少玩手机,多读书。”这当然不是随口一说,“少玩手机”在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要去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是不容易的,因此何不“多读书”,多读好书呢,这也算是捷径之一吧。而且肖体仁还笑着说:“比起电脑、手机之类,看书对视力伤害更小啊……”这样实在的话语更显他的可爱了。

对知识的渴求和书籍的呵护
读书之余,创作诗歌也是肖体仁的一大爱好。退休以后笔耕不辍……
有学生这样评价他:“肖老师,敏而好学,好诗歌,勤而作。衣着简素古净,谈吐诙谐深邃,温柔敦厚,鹤发鬓白,独有超逸精神往来。”这也是许多师生眼中的肖体仁,休而不止,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