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特刊(第五期)
来源:   作者:编辑:离退休工作处   点击数:   日期:2017-04-11   字体:【

 

 

老有所为特刊
(第五期)
刊头语: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离退休党总支、工作处专门搭建了这个《老有所为特刊》,反映我校一大批老知识分子离岗不离志,退休仍然壮心不已,老有所为,与时俱进。在自己的专业和研究领域,频添高质量成果,在金黄色的秋阳足迹里,为旺盛的生命再画上一道年轮。他们真是老犹智慧、老有风格、老显高尚情怀,把人生的黄金之秋经营得如此写意,把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像散文诗一样令人赞叹。本期特刊发刘襄笃退而不休、余热不散、六十年与学校“同兴同荣”的故事。
离退休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
二〇一七年四月
退而不休  余热不散的耄耋老人——刘襄笃
【人物档案】
刘襄笃,男,1931年生,四川资阳人,中共党员。1950年9月5日资中学生首批26人入团之一。1951年2月从资中二中高中五期任资中县学联主席,抽调到资中县团委任常委,学校工作部长,兼任资中县小学教师联合会主席。1956年9月从资团委调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任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59年9月任内江专科学校党委委员,任学校青年委员。1960年被评为学校“先进个人”,同时,出席内江专区群英会并获表彰。1963年3月调行干校任教办副主任、主任,1978年9月任副校长。1979年7月任内江师专校党委委员,校办主任。1991年2月任副校级调研员(正县级)职务。1991年年底退休,任内江市教协常委、师专离退休教协会长、荣誉会长、顾问。2002年被评为“内江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5年省教育工委和省教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老干部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1991年,刘襄笃从工作近30年的校办工作岗位退休了,但他却始终不肯让自己闲下来,依旧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件大小事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校的事业发展,发挥自己作为老同志的余热。
(一)校园面积扩大的有力推动者
2000年3月,经批准,学校由原来的内江师专、内江教育学院(含先期并入的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合并升本建院,内江师范学院正式落成。学院党委提出力争扩展千亩校园,早日办成万人大学的要求,学校土地、校舍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时,内江师院的邻居四川统计校将搬迁到成都龙泉建立新校区,决定将内江整个校园占地160多亩土地,满足3000学生规模的校舍转让。2001年初,成都某单位听说统计校要出售校舍和土地,主动到统计校联系,谈好了价格,草拟了协议,要求及时签约。刘襄笃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不停蹄地向学校领导班子作汇报,希望能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他及时去川统校,找刘全一同去该校书记钟沛然(师院校友)家联系。钟沛然说:“你来得正及时。我校校长已去成都,准备签约。”钟书记马上电话通知校长,明天回内江,与师院领导商谈。川统校的领导班子乐意将校园转让师院。学校领导班子很快开会达成共识,立即分头办理审批、贷款和与统计校商谈等事宜。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之下,四川统计校原校区终于并入我校,这为学校三年达到创办万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退休教师的刘襄笃在其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可以说是:内师校园面积扩大的推动者。
(二)学校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刘襄笃非常看重学校的人才培养,他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他说:“育人质量的提高,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学校的根本大事。”
在离退休工作处支持下,他与几位退休教师参加了以王希尧为首的“内江师院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组,任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组中任组长,课题的名称是《高等院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结构的探讨》,研究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质量问题,教学模式创新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完善和深化内江师院育人模式的研究,推动育人模式的改革。”在研究中,课题组发表了几篇论文,有:“人本教育”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王希尧,中央教科所《教学研究》2013.)《对我校育人模式改革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刘襄笃,《西部教育研究》2012.2),同时,该文也被收入到2016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曾良主编的《教学做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书中《201部首的名称及信息代码探讨》(万学仁,《内江师院学报》2012.3)。
最终,退休教改小组于2013年3月向学校提交了一份《论教学做统一》的报告,作为研究成果。该报告构建了一个具有特色、有创新型的、顶层设计系统的高等教育育人模式,被学校采纳。学校重新组织人员以内江师院的名义,向教育部申报国家级的科研课题。学校《育人模式改革与创新》取得了纵深发展的成绩。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
不仅如此,退休后的刘襄笃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往情深。一次,他在一本书上查到明朝文渊阁大学士赵大洲(赵贞吉)在450年前曾在桐梓坝办学,设立狮山学馆,从此以后,桐梓坝一直成为文化区。在他的建议之下,学校于2012年修复了赵大洲“狮山学馆”遗址,树立了赵大洲的塑像,在遗址附近新建了“文渊园”,将学校和内江桐梓坝的办学历史上溯了450年。“这不仅能够为内江增添一处新的人文景观,提升学校的声望,而且也能鼓励后生继承赵大洲的教育思想,弘扬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刘襄笃谈道。他还参加了退休教师陈涛、肖体仁、甘光地、万学仁等组成的校园文化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如苌弘碑及景点的修建,校内景点及道路的命名等,甚至包括学校校训、校歌的提炼。谈到东区红楼外的“望江亭”名字的由来,刘襄笃解释道:“因为从这个亭子走出校外就是沱江,也与西林寺太白楼隔路相望,所以取名‘望江楼’”。
刘襄笃还发现,赵大洲被公认为是“政治家、哲学家、诗人”,但是还没有人说他是明代内江杰出的“教育家”。为了证明这一新的论题,他到内江市、区政协资料室和图书馆查找、搜集有关赵大洲的资料,阅读《赵贞吉诗集集注》和学者们对赵大洲的研究论文、年谱等,并与其他退休教师一起,从赵大洲的诗文集里找寻有关赵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以及对内江和桐梓坝文化教育的影响,与万学仁合作完成论文——《明代内江杰出教育家赵大洲》。因此,他是学校发现赵贞吉在桐梓坝办教玫牡谝蝗耍强贾ふ哉昙逃返牡谝蝗耍欠⒈碚哉昙慕逃枷牒徒逃砺畚恼碌牡谝蝗耍?/span>把内江师院和桐梓坝办学的历史上溯到450年前
(四)笔耕不停的健脑者
刘襄笃把退休后的笔耕作为健脑的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一贯关心时事,看报、看新闻联播从不间断,重要社论和文件及时保存。在他看来,如今的大学和以前相比早已是旧貌换新颜,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刘襄笃说,过去的大学在他眼中就是以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和品德高尚的社会人才而服务的,而如今的高校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以“育人”为目的,更要与科学研究与创新相结合,还要为地方、国家的经济建设而服务,要将高校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2011年,学校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他是离退休代表队的成员之一,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80岁),该代表队最后获得优秀,他的笔试成绩也是优秀。
他经常为学院的稳定、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他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协助学院党政落实我院离退休人员两个待遇的政策。后来,凡是上级有规定的待遇,学院都能兑现,而且在共享学院改革开放的成果方面,离退休人员的补贴也有较大的提高。
他是一个笔耕不停的人,不仅向学院领导写提案、写资料,还在报刊上写文章。他发表的文章有:《川北行》(《内江师院报》2003.3.30),《夕阳朝晖》(《内江日报》2006.10.29),《我是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沧桑的见证人》获二等奖(《庆祖国六十华诞》2009年10月),《实现“中国梦”有我们离退休人员的正能量》获三等奖(《“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集》2010年7月),《可喜可贺学院发展变化的成就》(与罗淑老师合写,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夕阳情怀》2011年6月),《对我校育人模式改革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西部教育研究》2012.2),2015年国庆节接受内江市电视台专访,谈了建国以来内江的巨变并播送。而且发表了《我亲历内江的巨变》。
刘襄笃与王昌祥两位老同志参与了55周年校庆时的《内江师院55周年发展纪事》的编写,同时,60周年校庆,他承担了《校史》“第一篇 艰苦创业  不谢探索(1956—1978)”的起草人,为了反映校史的真实性,一位年迈八十的老人,不辞辛劳多次到市档案馆和学校档案室查阅相关资料,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优势,半年内就将自己承担部分的初稿交给了校史编撰委员会,为学校建校六十周年贡献出了一位老人应有的努力。
(五)热心校友事业的联络者
    刘襄笃是1956年第一批参加内江师专建校的元老,一直住在内江师院。内江师院建立、发展的历史,他是亲历者、参与建设者,大家称他是师院校史的活字典或活化石。他1991年退休之前,师专、师院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与他有过接触,特别是停办(1962年)前和80年代初期的毕业生,回母校时能见到的老教师寥寥无几。校友们回母校聚会时,一般都先找他和罗淑老师联系,他俩与老校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校友们为母校植纪念树、送书画、立感恩碑、建名人塑像等,每件事都是他亲自参加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筹办的。
有数学科1960届毕业生、物理62届毕业生、醚Э?960、1961届毕业生、中文系1977级校友曹征海、数学科1960届毕业生张工永、美术专业毕业生吴勇等。
四川省电视台原副台长、现任四川省影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原内江专科学校党委委员、校办主任)奉孝芬同志对他的评价是:“刘襄笃同志一生献给内江师范教育,他是一个爱校如家,视校如命的人;他是学校建设参与者开创者之一的实干家;是位闲不住的人。”
在刘襄笃的脑海中始终铭记着胡耀邦的话:“党的干部从一线退下来是很正常的,但是革命是不退休的。”他说道:“从入党那天起,我就随时准备好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爱党、爱国、爱校、爱人民、爱家人,这是他对自己的总结。

内江师范学院 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832-2340494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邮编:6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