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校发展献余热
来源:   作者:编辑:离退休工作处   点击数:   日期:2015-05-05   字体:【

   

    2015年4月,我校退休干部刘襄笃和退休副教授万学仁,以离退休工作处和教育教学研究小组名义,根据历史资料

 

出了《内江师院各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概况》,作为建校六十年来的历史回顾,为我校当前转型发展创特色和校史

 

究提供一份参考。两位老同志,历时两个多月,撰写出了该文,并将该文以摘要的方式,张贴在离退休工作处的宣

 

专栏上。这是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关心、关爱、关注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

 

 

 

 



附:内江师院各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概况(摘要)

 

 

内江师院各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概况


(摘要)


刘襄笃 万学仁

 

 

    内江师范学院自建立以来,各个时期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整理,作为建校六十年来的历史回

 

顾,为我校当前转型发展创特色和校史研究提供一份参考。


学校历史悠长 底蕴深厚(从明代—现在)


    明代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赵贞吉(副宰相)最早就在桐梓坝创办了“狮山学馆”,至今450余年。清代

 

 

 

 

 

1905年创立的川南简易师范学堂距今也有110年的教育史,而学校就坐落于这快教育的热土上。


高师教育教学奠定期(1956—1977)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举办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是我省在地(市)创办最早的四所师专之一。


    她先招化学、生物、地理三个专业928名学生。当时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把立足点放在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合

 

格师资。学校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劳动过多的情况下,仍然强调以教学为主,认真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当时

 

 

 

 

 

是提倡苏联教学经验,提倡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十

 

分重视培养学生进行中学实验课的能力和师德教育。全体师生面临学制短(两年制)、要求高、训练严格、教学安排很

 

紧凑,当时的学生学习勤奋,星期天仍然坚持学习。


    学校注意三基训练,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学校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理论立校,继承陶行知“从做中学”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办学校风。

 

 

 

 

 

这一时期是师范教育为主的奠定期。


    由于国家经济遇到困难,省高教局决定停办一批新建高校,内江师专属于停办之列。1962年,内江地委和行署决定

 

立内江专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内江行政干部学校,人员由内江师专留下的部分干部、教师、职工组成。学校的主要任务

 

培训全地区中小学行政干部和中学教师,校舍由魏家冲迁至桐梓坝。


高师改革发展探索期(1977—1996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期。1977年恢复高考,内江师专恢复重建。1978年春迎来了恢复高

 

后的首批学子。


    从那时起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精英教育,高校的入学率仅为4.8%,高师教育普遍存在向综合

 

学看齐的倾向。学校决定“安于师范、办好师范”。培养扎根基层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创办全国一流师专”的口

 

 

 

 

号,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人才。学校始终把注重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当时的办学理念,引起了全省

 

教育界的关注。张世定校长是我省十位教育专家之一,在全省教育工作大会上发言,获得全省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高师教育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要把普九

 

务教育当成提高民族素质、国家兴旺的大事来抓,培养合格师资是师范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学校就把培养

 

 

 

 

合格师资,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摆在了当时的首要任务。依靠学校教育理论的专业教师和在校工作的陶行知的学生,以

 

及担任内江行署副专员的董国福同志成立“内江市陶行知研究会”,对“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做了专题研究,出版

 

会刊《行知研究》和论文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董国福在读启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果,其中《读启教学论》荣获省首届教改经验成果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改成果二等奖;《素质教育模式研

 

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成果引起了教育部教科所的高度重视,被省教科所确定在内江市推广应用,为

 

提炼学校“做中学”育人模式做了重要的实践准备。


    上世纪九十年代,党中央提出伟大号召“把发展科学和提高教育事业放在重要地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

 

 

 

 

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学校以“做中学”的理论为先导,取得了丰硕成果。1993年《委托定点实习》获省

 

优秀教改一等奖;1995年《教育实习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研究》被批准为世行贷款项目;《师范院校与地方教委共管教

 

育模式研究》获专项研究经费。


    这一时期,学校不仅进行了教育实习改革,同时进行了师专办学三个模式的探索:⑴培养单一文化课师资的模式;

 

 

 

 

⑵三年制主辅修模式;⑶以师范为主,多层次、多功能的模式。


    建校初期采用单一的文化课师资的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好,是农村中学的台柱。但专业课偏多偏深,影

 

响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辅修制的模式。1984年在化学专业开设部分生物课;同年创办政史双专业;增设英语、美术、音乐辅修班。同时

 

在师范专业试行(2+1)方案,即一二年级完成师专课程。三年分流完成短线学科的课程,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

 

 

 

 

它对“普九”具有特殊贡献。但对专业课有削弱,后劲不足。


    以师专为主,多层次、多功能办学模式。学校把师专的改革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为“普九”输送足够的合格的师

 

资,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学校提出办学口号是“立足内江,面向川南,放眼巴蜀”,逐步实现四个并举:⑴师

 

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并举;⑵培养普教师资与培养职教师资并举;⑶普通专科与成教专科并举;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

 

 

 

 

教育并举。发挥师专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进行“农、科、教”结合,普教、职教、成教

 

“三教”统筹的尝试,先后与内江市联办职教班,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家电维修、经济管理、干部中文专科班。1988

 

年受省教委委托招收职教师资班;

 

    1989年又招收中文(含公关)、英语(含旅游)专业学生;同年学校开办夜大。

 

 


高师改革发展初显特色期(1996—2007

 


    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1996年学校正式酝酿、论证,将内江师专、内江教育学院(含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合并,成

 

立内江师范学院。1999年9月下旬教育部专家组来校正式评估。专家组认为学校软硬件达到办师范本科院校的条件,教

 

育部2000年3月正式批准建立内江师范学院。


    2007年迎接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评估,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报告》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我

 

 

 

 

概括出了“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三个延伸”的办学特色。特别突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观念。围绕《地方高师

 

“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研究。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有马元方、谢峰、

 

刘毅、付佑全等撰写的《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教育研究》)、《地方应用型大学构建育人模

 

 

 

 

式的教育观念探析》(《四川师大学报》)、《办出特色 推进科学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此外还有中国

 

教育报《天府之国毓新秀 大千故里展英姿——内江师院和谐发展纪实》的新闻报告。


    《地方高师院校“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四川省教改成果一等奖。


    这一时期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52个本科专业,覆盖10个学科门类。

 

 

 


高师转型发展创特色展现期(2007—2014)


    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发表为契机,开展了教育教学育人模式改革。


    教育部2012年4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

 

重创新”16字工作指针。

 


    本校制定了“内江师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由曾良、马元方、谢峰、汪海涛、王希尧等十人组成课题组。确立了 “地方高校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课题,作

 

为四川省重点项目立项。


    学校教育学教授王希尧首创《人本教育学》,(专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开国内人本教育理论的先河。2003年中共

 

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本教育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确定为师范专业公共课

 

 

 

 

教材。

 


    2011年6月,曾良作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报告。学校确定

 

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的试点单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一条主线、两个延伸、三个平台的顶层设计。


    2011年9月,在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广泛称赞。2011年11月,在

 

 

 

 

四川省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得到肯定,四川电视台作了报道。


    在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年会上,我校 “育人模式改革创新的思路”获得了广泛的好评。2012年《教育研究》发表了

 

我校改革研究成果,论文“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研究。

 

    谢峰、曾良、吴开腾等分别在《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西部教育发展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刊物上

 

 

 

 

表文章。王希尧等退休教师申报了《高等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结构探讨》的课题。王希尧、刘襄笃在《教

 

研究》、《西部教育研究》发表三篇论文,并向学校提供一份《论教学做统一》的报告。

 

 

    曾良撰写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在教学方面,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的互动性、知识的体验性、生活的关联性。2014年52位老师

 

参与了公开课试点,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的实践,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转型发展创新路 特色引领铸品牌——内

 

范学院创建地方特色大学发展纪实》(2014.11.10.)。全文从三点启示、四条基本经验、四个特色方面报道了学

 

建地方特色大学改革发展的历程,充分展示了内师人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高度评价了学校转型发展所取得的

 

 

 

 

和经验。正如报道中所称“打造出一所独具魅力的师范学校,他们为四川省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作出了积极贡献。”

[NextPage]

 

校领导进一步调动全校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和10万校友献计献策,并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

 

 

》,把教师教育做精做优;把应用型专业做大做强。

 

                                                                                                                                                                                                                    

                                                                                                                                                                                                                        离退休工作处 教育教学研究小组

 
                                                                                                                                                  2015年4月
 

 

内江师范学院 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832-2343197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1124号  邮编:6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