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内江日报刊文反映我校退休副教授万学仁抗美援朝的故事,把人们带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附:内江日报文字稿件
老兵万学仁回忆抗美援朝战斗——
发明“火炮测远仪” 军部奖励我一块三角板
万学仁翻阅地图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
1950年,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解放军第11军32师95团奉命到重庆酉阳剿匪。得知部队即将离开,开往朝鲜战场,16岁的万学仁满怀报国热情毅然参军。1951年,万学仁所在部队在河北训练3个月后,作为第三批志愿军于1952年入朝,隶属16军。1955年回国,1995年退休于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年80岁。
驻防“三九线”
1952年,万学仁跟随部队入朝,随即接到上级命令:驻防“三九线”,即北纬39度介川郡附近一带,阻击敌人从东、西海岸登陆。
万学仁取出地图,指着朝鲜“三九线”一边比划一边讲解,两海岸之间的陆地距离约150公里,是朝鲜半岛最狭窄的地方,是咽喉之地。如果敌人登陆成功,就像掐住了人的脖子无法呼吸,三八线的中朝军队将腹背受敌,物资供应将全部中断,其后果不堪设想。
万学仁说,志愿军的任务很简单,就是不分白天黑夜,三班制构筑工事和坑道。挖冻土、打岩石极其艰苦,但战士们情绪高、干劲大,一个月的时间,把东、西海岸间与战略有关的山均修筑了坑道,形成地下长城。
万学仁回忆,部队后来抓到几个美国间谍,间谍向敌人汇报了三个情报,使得敌人不得不放弃登陆计划。究竟是怎样的情报呢?1,东、西海岸之间的山全部修筑了坑道,飞机轰炸、扫射不能消灭志愿军的有生力量;2,三九线一带驻扎了几个军(实际只有两个军);3,志愿军作好了反登陆的准备,不宜登陆。
发明“火炮测远仪”
粉碎敌人的登陆计划后,1953年春,万学仁所在16军32师开赴三八线平康一带,换防27军,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阵地战。万学仁担任炮营侦察兵,“营部离敌人阵营仅700米左右”。
回忆起自己的侦察兵生涯,万学仁的脸上顿时洋溢起光彩。炮营侦察兵的职责是潜伏在观察哨里,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随后指引战友向敌人开炮。由于设备落后,每次开炮前必须通过设置在火炮地点左前方或右前方的观察哨报告观察数据,然后再经三角函数计算出火炮离敌人的距离才能开炮。“那时,炮兵连连长都不会算”,即使算出来后,也许敌人早已撤离。
万学仁在此期间发明了一个简易的“火炮测远仪”,可更快更准且直观地看出炮营离敌人目标的距离。说着,他取出纸笔,在纸上画起来:“火炮测远仪由三个刻度尺组成,用螺丝钉固定两点(分别是火炮点和观察哨),当侦察兵用测角度的方向盘和炮对镜测出观察哨到敌人的距离时(我方火炮点到观察哨的距离事先测量好),即将没固定的刻度尺拨拢,形成一个三角形,根据刻度尺与实际距离的比例,一眼就能看出火炮点到敌人目标的距离。”
万学仁由于在家乡已经读到了高中一年级,且勤奋好学,爱动脑筋,能够发明“火炮测远仪”,战友们并不感到惊奇。
万学仁发明的“火炮测远仪”,推行了一段时间,他本人受到了军部的奖励—— 一块塑料三角板。他把这个奖品保存至今。
坑道生活:看书学习
虽说在前线与敌军对峙,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坑道内度过,尤其是白天。因此,对志愿军来说,长夜并不漫长,白天反而“漫长且枯燥乏味”。
整天呆在坑道里,觉大家已经睡够了,有的则聚拢三五个人打扑克,有的下棋,只有万学仁是个“另类”——爱看书。他回忆,那时的书只能写信让家人寄来,战士们谁有一本什么书,都是“轮流借着看”。在此期间,万学仁读了《红楼梦》,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当然,还有他喜欢的《代数》。
采访手记
万学仁在战场上差点被敌人炮弹击中丧命,但他谈及于此不以为然。当他拿出那块被岁月的河流冲刷得黯淡失色的塑料三角板时,脸上顿时神采奕奕。他不断向笔者强调,这是“荣誉”。是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荣誉对战士们来说,就是生命!
内江日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