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内江日报刊文我校退休教授肖体仁读书的故事,反映出我校教师毕生教书育人的风范和默默无闻的蜡
烛精神。
附:内江日报文字稿件
护书、读书、买书、藏书:不读书 怎知读书之乐?
——肖体仁读书的故事
正在读书的肖体仁
肖体仁珍藏的女儿照片都拿着书
特制的书柜中外面一层比里面一层低一些方便查阅更增加容量
书房一角
◇本报记者 丁洁 文/图
8月29日,记者在采访肖体仁之前,特地请教了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内江师院文新学院的教授,却不曾想他到对书如此钟情。
过去,人们总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对于肖体仁来说,无论穷或富,书都不能丢。不管是在动荡的历史时期,还是安逸的现代时期,书籍不仅是他的精神食粮,更成为他的专业,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特殊历史时期 巧用鸡笼当“书柜”
你见过书放在书柜里,又见没见过书被藏在灶台里、鸡窝里?肖体仁就藏过。
肖体仁十七八岁时,正好遇到文化大革命,初中毕业的他回到了乡下。那时,市面上仅存的书就是毛泽东、鲁迅等人的书,一些小说、名著等文学类书籍基本销声匿迹。从小就喜欢读书的肖体仁,家里的书也被抄了,却意外发现当地的废品回收站里有不少被抄的还没来得及被烧的书,其中包括《红与黑》、《简爱》这样的外国小说,他如获至宝,连忙捡回家偷偷地看。在那段特殊时期,不仅看书是一种冒险,怎么藏书更是一个大问题,他发现村里有一口用来煮猪食的大锅平时不怎么用,就悄悄把书藏在了灶孔里。后来,他发现灶孔也不保险,于是注意到了一排鸡笼。农村的鸡笼造型很独特,上一层是鸡窝,下一层关鸡,撒上烧过的柴火灰,还能当肥料。平时这种臭烘烘的地方不容易被人发现,也正好成为了肖体仁藏书的好地方。
说到这里,肖体仁哈哈大笑,说他那时还借鉴了地道战里的战术:他在鸡笼里特制了一个“书柜”——在鸡笼一角用石板隔出一小块地方,面上用一块石板盖起来,解开石板,就可以拿到书。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书柜”都平安无事,那段时间,抱着最喜欢的书读,是一种莫大的慰藉。然而正当他沉浸在有书读的喜悦中,这个“书柜”却遭到了暴露。
那天,村里负责收集肥料的人还差一点肥料才能装满一挑,为了凑数,想起去鸡笼里面掏点干粪,这一掏不仅把鸡粪掏出来了,还把肖体仁的“书柜”隔板掏倒了,他藏的宝贝也一并被掏了出来!当时并不在场的肖体仁干完活回来,本来打算看看书,结果却看到了被摧毁的书柜,一时瞠目结舌。
“当时感觉到很难过。”肖体仁说,那是他积攒了好久,花了大力才得到的书,就这样被掏走了。同时,他也有些担心,要是掏粪的人把书上交到工作组,还免不了连累到父母一起被批斗。不过好在掏到书的人只是把书不声不响地拿到废品店去卖掉了,他打听到之后,又去捡了一部分回来,也算是一种安慰。
正是在这样的捡书、藏书、读书的过程里,肖体仁对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此后,肖体仁也走上了读大学的路,在内江师专(今内江师院)读书时,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书籍。而今回忆起这段历史,他还忍俊不禁。
时刻不忘买书 甘为“爱书”饿肚子
若问肖体仁最大的爱好是什么?答案一定是买书。读书时,家里给的生活费他用去买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刚刚参加工作,一个月工资仅有50元左右,可是他宁肯勒紧裤腰带拮据过日子,也要用大部分的钱去买书。
有一年在华东师大进修结束后,肖体仁和同学一起去温州考察之后准备赶回上海,买了车票身上仅剩下5毛钱,这时偏偏却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很想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如果买了这本书,那就没钱买吃的了。物质粮食和精神食粮,肖体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尽管之后的大半天,肚子将“空城计”唱了一遍又一遍,但他一点没觉得难熬,因为他被书中的情节吸引得忘记了一切。
1997年,肖体仁去北京进修,学校周边有不少书店,他更是如鱼得水般年年不断地买书。有一次遇上书店节日打折售书,他在店里驻足了半天,选了两大包,花掉了近一个月的工资。提着沉甸甸的两大包书走得很是艰难,但他心里却感觉美滋滋的。后来,他买的书越积越多,从北京结束进修回内江,光是书籍就装了一个集装箱,运费都花掉几百元。更有甚者,2006年他搬过一次家,仅仅装书就用了3辆卡车,当时搬家公司的人都以为他是开书店的。
如今每个周末,只要不下雨,没有事务缠身,肖体仁都要去甘泉寺的旧书市场逛一逛,淘一些旧书回去。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有些书在新书店里不一定买得到,还有一些书新版的包装精美但太贵了,旧书市场里,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惊喜……”
精心特制书柜 方寸里天宽地广
走进肖体仁的书房,就如同到了图书馆:20平米的房间,四面都是两米高的书柜,大有铺天盖地之势。
肖体仁说,他这里大概有2万多册书,中国的、外国的、散文诗歌、小说……真可谓古今中外,无所不有。有些书是成套摆放,有的书页已泛黄,足见年代久远。
就像曾经在鸡笼里设置“书柜”一样,肖体仁自己设计了家里的书柜,书柜的一格有两层,外面一层低,里面一层高,这样不仅方便快速找书,更重要的是能多装一点书。为了取书方便,他还特制了一个梯子,梯子上也放置了不少的书,而让记者感觉惊讶的是,竟然连郭敬明和韩寒的书都有:“要教好学生,肯定要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要了解流行的是什么。”
和同龄人不一样的是,肖体仁不爱打麻将、钓鱼,唯独喜欢读书,有时花费在书房里的时间就有五六个小时。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肖体仁更觉得读书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闲暇时,他就读书,这是一种休闲的方式,能让他从中得到快乐,感受到从浮躁到平静的过程。在有着淡淡阳光的午后,端坐于窗前,闻着书香,细细阅读,人在方寸间,心却翱翔于宽广世界,岁月也便显得如此静好。
储备传承知识 书不可一日不读
在肖体仁的书房里,珍藏着两张老照片,是他和女儿的合照。而两张照片,有一个一目了然的共同点:只有一两岁的小女孩俏皮可爱,手里都拿着一本大大的书。
肖体仁爱读书,也影响着女儿。去旧书市场,他总带着女儿;在书墨飘香的书房,女儿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两三岁就开始读书。海量的藏书,为小女孩的阅读提供着“近水楼台”的便利:从小学升到高年级之后,她就自己主动找书看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肖体仁的女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当年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内江市的高考状元。很多人前来讨教育儿经,肖体仁都将原因归结为了读书。
已逾花甲,肖体仁还在学校上课,讲授写作、文学概论、散文创作研究、诗歌美学等课程。正如很多教师信奉的一样,为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为了储备更多的知识,他要读书;为了跟上学生的思维,他还要读一些时下流行的书。就连很多其他系的学生也喜欢找他请教和探讨读书的知识,一些学生写诗,喜欢请他修改;有学生出书,他帮忙写序、写评论,不辞艰辛。他会仔细地保存着这些书,偶尔还翻出来看一看。
2006年9月肖体仁获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银奖,和他长年的读书积累密不可分。而他对于读书的体会也更实在:“读书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要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的社会浮躁,人的心气也容易浮躁,而书是可以让人沉静下来的东西。”肖体仁谈到,媒体和相关部门可以多多提倡读书,多举办一些诸如读书节、读书会之类的活动,或者请专家学者谈一谈读书的心得体会,让广大市民知道有什么书可读,值得读,以此来改变社会风气。
“过去人们都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实际上,无论何时,书都不能丢……”肖体仁感慨地说,家什破旧了都可以丢,唯独书籍,他一本也舍不得扔,就这样一本一本地攒了起来。他设想将来,把这些书传给子孙,也将阅读的习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内江日报电子版